市场竞争给香港物价穿上防护衣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所以一段时间以来,香港的报纸头条充斥着内地物价上涨对香港影响的预测和分析,并不足怪。理论上来说,内地对香港的物价的影响有两层。一是过关的商品价格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售价;其二就是人民币相对港币升值会产生累加效应。香港人以港币来购买商品,而内地的供货商拿到的是人民币。因此,即使内地输入的商品价格维持不动,人民币对港币升值也会导致相应的商品在香港的价格上升。从香港方面的统计来看,今年上半年,内地输往香港的食品价格上涨了7.6%,而人民币相对升值5%左右,因此,许多人都会做这样的假设,香港的物价是否该上涨13%。许多港人有这样的担心。但七月底的数据显示,香港的物价上涨仅为1.5%。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香港的中间商原来利润较高,有让利的空间。新任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在近日一次对外国记者的吹风会上说,事实上,是市场竞争让香港有了防护衣。香港的商品不仅来自内地,也来自泰国、越南、美国等地。因此,除非是全球性的物价上涨,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律将使物价上涨保持在较温和的水平上。从历史经验来看,外部市场状况特别是内地经济对香港影响很大,但市场的力量所具有的弹性和包容经常使香港受益。通常来说,对于一个寻求从市场经济中受益的国家和地区,两种路径的选择往往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一是产权导向路径,二是竞争导向路径。这两条路径的选择其实也衡量了人们对市场经济在一个地区如何形成、能起多大作用的根本判断。对于产权导向路径,许多人非常熟悉。代表学派就是公共选择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张五常的导师就研究认为,国有企业的效率不如私有企业高。如何给企业以适当的激励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但这种激励受制于产权的结构。因此,他们认为,只要解决了产权的界定问题,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就会进入良性循环的阶段。这种看法至少在近二十年国内改革开放过程中对国人很有吸引力。但是现在我们看来,是否中石油、中国电信的产权仍然不清晰?不对,从他们的年报来看,这些企业的产权非常清晰,但国人享用油品、接受电信服务是否得到了更大的愉悦感呢?似乎并不见得。在美国和英国这样的国家,三十年前的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已经形成,这时候进行各种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当然可以强调只要解决了产权问题,把国有变成私有的,短期内就可以解决效率问题。但是中国呢,第一步其实都没有迈出去。退一步说,把中石油、中国电信完全私有化,现状会是什么样呢?竞争导向的理论根植于公共利益学派。他们认为,国有或公共企业的效率并不见得就比私有企业低。从短期来说,产权解决了,更通俗来说,大多数是把国有的变成私有的,会产生一个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提升。但从长远来说,把一个高度垄断的企业,比如石油企业,从国有改造成一个私有企业,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竞争要比产权更重要。笔者倾向于后面这种路径选择。如果我国一开始就关注于充分市场竞争制度框架的建设,而不是先进行中小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造,那这几年的各种争论也就不会发生,而现在上游企业垄断对物价施加的高压也会减轻许多。注:2007年年初接受香港公共电视台的访问,谈中国的自来水私有化问题。有兴趣者可以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3ba34d01000aoj.html
|